惟愛織心工坊
工坊介紹
縫紉技術的傳承:從台北到瑞穗的纖維記憶
台灣50至60年代,當時許多瑞穗地區的婦女曾被帶往台北的紡織廠工作,這些經歷讓她們對紡織行業產生了些許熟悉感。憑藉這些過去的記憶,惟愛織心工坊號召有興趣的部落婦女來參與培訓,從基本縫紉技能到穩定生產,幫助這些婦女慢慢找回自己對編織和裁縫的興趣。社工淑惠姊說,目前工坊已經有六位婦女會固定來工坊學習、幫忙,很多時候這些婦女來這裡除了想要增加經濟收入,更多的是想要找回自己的價值與愛好。這些來自光復、瑞穗、玉里的六位婦女不僅重拾這些技術,更努力實現自家代工生產,發展一個既能兼顧家庭又具有經濟價值的產業。
部落媽媽的經濟獨立 從過往經驗到現代傳承
惟愛織心工坊的成立,為的是要幫助因家務或照顧責任而無法穩定進入職場的弱勢婦女,提升其經濟自立的能力。工坊不僅教授平車縫紉技術,還設立了縫紉種子人員計畫,並建立穩定的生產供應鏈,讓這些婦女能夠在家中進行彈性代工,獲得穩定的收入。這種支持性服務不僅促進了弱勢婦女的經濟自主,也重現了台灣早期的家庭代工模式,讓婦女在兼顧家庭的同時,依然能夠增加收入,實現企業和婦女的共創價值。自2015年成立以來,雖然經費有限、運作上偶有中斷,但工坊持續提供支持,成為婦女們可靠的後盾。
每一針每一線 都是祝福!學習歷程與文化傳承的延續
惟愛織心工坊的婦女不僅學會了賺取收入,更透過工坊找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。經濟雖然是她們加入的驅動力之一,但工坊也為她們提供了放鬆和支持的環境,成為她們短暫逃離家庭負擔的避風港。惟愛織心工坊將原住民文化色彩融入產品設計中,為這些手作作品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內涵。婦女們在工坊中從量尺寸、裁布開始,經歷搓線、纏穗等步驟,一點一滴找回原住民傳統手工藝的感動,製作出布包、飾品和配件等作品。織心工坊的作品以紅色(象徵保護)、黑色(代表傳統)、白色(象徵豐沛)為主色系,這些原色賦予作品深厚的意義,也讓工坊的產品更具獨特風格。每一件手作作品都不僅僅是物品,更是她們用心編織的生活與情感,帶有著文化的傳承與藝術的價值。更這樣的文化傳承與手作美感,讓工坊成為她們彼此成長的支持平台,也讓她們的生活充滿了自信與創造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