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原鄉e市集挑好物找原味

facebook
instagram

哈腓拉傳承工作坊

工坊介紹


從務農到藍染 部落藍色傳承之路 

 

復興部落媳婦慧芬姊,原本從未想過自己會再次踏上從農之路,更沒料到會在藍染藝術中找到生活的熱情。小時候對農業不甚感興趣的她,卻因為婚姻成為復興部落的媳婦,逐漸與這片土地建立起深厚的聯繫。最初,她在部落擔任娃娃車司機和族語老師,經常穿梭於部落中的她,漸漸感受到長輩們對傳統技藝的熱情與不懈。這段時間,她逐步認識到藍染的價值,並透過與部落阿公阿嬤的交流,學會了藍染的技巧。為了讓藍染成為部落新的產業,她開始協助部落成立協會,推動藍染的永續發展。張慧芬總是自嘲自己笨拙,但正是這份傻勁與堅持,讓她在無形中成為復興部落的推手。

 

健康與永續的藍色時光 部落的新契機

 

在復興部落,因為山區條件的限制,並非所有農作物都能順利栽種,慧芬姊選擇了耐寒且生命力強的木藍來作為主要作物,這不僅讓藍染的材料可以自給自足,更減少了對染料的依賴。從種植到染製的每一步驟,她都堅持親力親為。藍染需要大量的水,而復興部落水源豐富,天然的水質更增添了染布的色澤。每當藍染布展開,映入眼簾的藍色圖樣,似乎記錄著每位參與者的故事。這些布料的藍白交織,像極了復興部落生活的剪影,而藍染藝術也逐漸成為部落的代表,讓族人穿上自己的作品,感受到健康與自然的結合。

藍色的記憶 藍染體驗中的文化與情感 

 

在慧芬姊的帶領下,哈腓拉傳承工作坊不僅是藍染製作的場域,更是傳承與延續部落文化的場所。這個名字源自聖經,象徵祝福與希望,她希望這個工作坊成為部落文化的載體。來到哈腓拉傳承工作坊的旅人,除了能親手製作藍染作品,還能品嚐由部落有機農法生產的洛神花點心,體驗屬於阿美族的五感藝術之美。每當作品完成,族人和遊客會聚在一起,分享彼此的藍染成果。哈腓拉傳承工作坊不僅僅是推廣藍染藝術,更是一種文化橋樑,讓人們在製作藍染的過程中體會原住民生活的點滴。這段藍草小旅行,讓每位參加者都能帶著一抹屬於復興部落的藍色記憶離開,並更深刻地感受到原住民文化的豐富與共榮。

Top
聯絡我們
驗證碼
為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,本網站不支援舊版瀏覽器,
請使用Chrome、Firefox、或 IE11等瀏覽器進行瀏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