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原民工坊
- 嘎娃文化藝術工作室
- 那魯灣手藝工坊
- 新社香蕉絲工坊
- 那ㄜ哩岸木雕工作室
- 百合工作室
- 黎芯吉耀工作室
- 晏甄工作室
- 原鄉咖啡館
- 原漾工坊
- 一九三線古拉灣
- 寶地休閒農場
- 池南-樹屋
- 東籬陶藝工坊
- 歌勒文傳工作室
- 高路工作室
- 原真創藝角落x織娘之家
- 那都蘭工作室
- 山磊雕
- 里漏珠寶工作室
- Amis工作室
- 木別子工作坊
- 瑪賽工作室
- 卡兆馬耀木雕工作室
- 繡藝工作坊
- 古風社區發展協會
- 琺達岸
- 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
- 馬耀咖啡及農產品、紀念品
- 李欣手作工坊
- 阿芳的店
- 布拿工作室
- 李香蘭手作工作室
- 羽鈞手工創藝坊
- 盛英紅農特產品
- 法拉斯有機咖啡
- 姜春葉工作坊
- 邦查農場
- 阿魯巴染手作室
- 里信工作坊
- 美瑜工作室
- 瑪布隆農場
- 東海岸古木玉石
- 鼓睦德工坊
- 花蓮豐禾自然生態農場
- 多加巧藝工坊
- 比拿法利安
- 鶴岡文旦形象館
- 加納納部落合作農場
- 陳春蘭工作室
- 原美學工坊
- 采晴工作室
- 卡栗愛工坊
- 莎悠谷手作坊
- 奇古匠手沖咖啡
- 達那娃荖工作坊
- 娜羔藝創工坊
- 美織織品工坊
- 天之部落
- 愛蜂阿ken小農蜜
- 岳鴻工作坊
- 鄉村玩皮工作室
- 叔惠工作室
- 貓公部落(優優芭絲弓作室)
- 阿利客工作室
- 月桃戲
- Midudu Jewelry Lab
- 斯土有情陶藝工作室
- 暖石心 Stone&Life
- 銅蘭鐵匠店
- 苡 幸福手作
- 原砌工作坊
- 瑪武拉外工作室
- 木想傢工作室
- 德米路織工坊 Tminun
- 拿鞘 Nature
- HANNA・Dreamcatcher
- 山角 Kasa'sa'an
- 女仕女事
- 田亮了
- Pising彼心書店
- 哈腓拉傳承工作坊
- 後山白日夢
- Niyam Patiyamay
- 舞賽檸檬
- 惟愛織心工紡
- 翁藕工作坊
- pahanhan工坊
- 淖心工坊
- 旮麥麵包工作室
-
原民工坊特集
- Pising彼心書店
- Niyam Patiyamay
- 舞賽檸檬 Wusay Lemon
- pahanhan工坊
- 淖心工坊
- 惟愛織心工坊
- 翁藕工作坊
- 後山白日夢
- 哈腓拉傳承工作坊
- 旮麥.麵包工作室
- 紅葉福利雞蛋生產合作社
- 縱谷線工作室
- 田亮了
- 女仕女事
- 山角 Kasa'sa'an
- HANNA・Dreamcatcher
- 莎悠谷手作坊
- 拿鞘 Nature
- 德米路織工坊 Tminun
- 木想傢工作室
- 瑪武拉外工作室
- 原砌工作坊
- 奇古匠手沖咖啡
- 苡 幸福手作
- 銅蘭鐵匠店
- 暖石心 Stone&Life
- 采晴工作室
- 多加巧藝工坊
- 岳鴻工作坊
- 李欣手作工坊
- 斯土有情陶藝工作室
- 那魯灣手藝工坊
- Midudu Jewelry Lab
- 原真創藝角落x織娘之家
- 阿魯巴染手作室
- 那都蘭工作室
- 月桃戲
- 阿利客工作室
- 貓公部落(優優芭絲弓作室)
- 歌勒文傳工作室
- 那ㄜ哩岸木雕工作室
- 美織織品工坊Mwaray da
- 叔惠工作室
- 百合工作室
- 鄉村玩皮工作室
- 天之部落
- 娜羔藝創工坊
- 達那娃荖工作坊
- 卡栗愛工坊
- 原美學工坊
- 鶴岡文旦形象館
- 比拿法利安咖啡
- 豐禾有機農場
- 鼓睦德工坊
- 東海岸古木玉石原創藝術工坊
- 瑪布隆農場
- 加納納部落合作農場
- 瑪賽工作室
- 里漏工作室
- 木別子工坊
- 卡兆馬耀木雕工作室
- 繡藝工作坊
- 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
- 馬耀咖啡
- 阿芳的店
- 布拿工作室
- 李香蘭手作工作室
- 羽鈞手工創藝坊
- 巴萊坊
- 琺達岸
- 池南-樹屋
- Amis工作室
- 姜春葉工作坊
- 美瑜工作室
- 原漾工坊
- 原鄉咖啡
- 里信工作坊
- 高路工作室
- 東籬陶藝工坊
- 一九三線古拉灣
- 盛英紅農特產品
- 晏甄工作室
- 法拉斯有機咖啡
- 邦查農場
- 山磊雕
- 新社香蕉絲工坊
- 古風社區發展協會
- 嘎娃文化藝術工作室
- 愛蜂阿Ken小農蜜
- 黎芯吉耀工作坊
哈腓拉傳承工作坊
工坊介紹
從務農到藍染 部落藍色傳承之路
復興部落媳婦慧芬姊,原本從未想過自己會再次踏上從農之路,更沒料到會在藍染藝術中找到生活的熱情。小時候對農業不甚感興趣的她,卻因為婚姻成為復興部落的媳婦,逐漸與這片土地建立起深厚的聯繫。最初,她在部落擔任娃娃車司機和族語老師,經常穿梭於部落中的她,漸漸感受到長輩們對傳統技藝的熱情與不懈。這段時間,她逐步認識到藍染的價值,並透過與部落阿公阿嬤的交流,學會了藍染的技巧。為了讓藍染成為部落新的產業,她開始協助部落成立協會,推動藍染的永續發展。張慧芬總是自嘲自己笨拙,但正是這份傻勁與堅持,讓她在無形中成為復興部落的推手。
健康與永續的藍色時光 部落的新契機
在復興部落,因為山區條件的限制,並非所有農作物都能順利栽種,慧芬姊選擇了耐寒且生命力強的木藍來作為主要作物,這不僅讓藍染的材料可以自給自足,更減少了對染料的依賴。從種植到染製的每一步驟,她都堅持親力親為。藍染需要大量的水,而復興部落水源豐富,天然的水質更增添了染布的色澤。每當藍染布展開,映入眼簾的藍色圖樣,似乎記錄著每位參與者的故事。這些布料的藍白交織,像極了復興部落生活的剪影,而藍染藝術也逐漸成為部落的代表,讓族人穿上自己的作品,感受到健康與自然的結合。
藍色的記憶 藍染體驗中的文化與情感
在慧芬姊的帶領下,哈腓拉傳承工作坊不僅是藍染製作的場域,更是傳承與延續部落文化的場所。這個名字源自聖經,象徵祝福與希望,她希望這個工作坊成為部落文化的載體。來到哈腓拉傳承工作坊的旅人,除了能親手製作藍染作品,還能品嚐由部落有機農法生產的洛神花點心,體驗屬於阿美族的五感藝術之美。每當作品完成,族人和遊客會聚在一起,分享彼此的藍染成果。哈腓拉傳承工作坊不僅僅是推廣藍染藝術,更是一種文化橋樑,讓人們在製作藍染的過程中體會原住民生活的點滴。這段藍草小旅行,讓每位參加者都能帶著一抹屬於復興部落的藍色記憶離開,並更深刻地感受到原住民文化的豐富與共榮。
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
Copyright 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