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原鄉e市集挑好物找原味

facebook
instagram

噶瑪蘭族的信念與驕傲-新社香蕉絲

噶瑪蘭族的信念與驕傲-新社香蕉絲

商品主題特集介紹

沿著海的輪廓駕車前行,台十一線上的風景總是迷人,繞過一個又一個山彎,接續的筆直海岸線相依著大片梯田,每當稻穗成熟時,米穀的金黃與海的蔚藍便以大自然的色彩,一筆一筆勾勒旅人的笑容〪而這裡,正是噶瑪蘭族人移居數十載的新社部落,在馬路的另一邊,兩層樓的透天小樓裡,保存著台灣僅有的原住民工藝技法ᅳᅳ新社香蕉絲工坊〪


風扇在屋裡轉動,幾位噶瑪蘭族阿姨各自分工,有的熨燙著裁切下來的布面,有的仔細比對車縫線,桌邊一台梭織機也沒停歇,染上不同顏色的香蕉絲線,在阿姨靈巧的手法下,屬於噶瑪蘭族的圖騰一一成型,簡單樸實的空間裡,卻是守護著噶瑪蘭文化的重鎮〪「你們來了啊?先上樓看看香蕉絲的介紹影片好嗎?」工坊經理潘靜英老師嘴邊漾著溫婉的弧度,運作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新社香蕉絲工坊,早有一套向參訪旅人介紹的標準流程,影片中,高齡九十多歲的潘烏吉阿嬤操著流利的噶瑪蘭語,敘述關於香蕉絲的起承轉合,過去為了製作日曬農作的地舖,族人開始使用香蕉纖維當作織材,強韌的特性讓它發展為貴族的衣裳,不過,隨著時代進步,做法繁複費力的香蕉絲早已被人工纖維取代,直到噶瑪蘭族正名運動的推動,香蕉絲技藝才在耆老們的指導下,重現在當代的記憶之中〪


種植、砍伐、刮絲、晾曬、分線、捻線、繞線、整經到編織,香蕉絲的製作沒有一個步驟能夠輕易完成,在烈日下揮刀砍閥香蕉樹、從紊亂的絲線中找出縱橫規則,除了仰賴經驗的累積,也相當考驗體力,「對年輕人來說真的是考驗,但很希望能繼續傳承下去〪」靜英老師的笑裡有些無奈,為了讓部落的孩子更接觸傳統文化,也期待能讓更多人認識香蕉絲,工坊的作品不斷提出新創意,符合時下女孩喜愛的帽型,配色簡約的名片夾,每年邀請設計老師來到新社指導,就是要讓香蕉絲不再讓時代潮流埋沒,「傳統技能不能改變,但能與現代結合!」靜英老師語氣堅定,她說,噶瑪蘭正名得來不易,族人們一步一步找回語言與專屬圖騰,香蕉絲的傳承勢必也會代代不息〪


噶瑪蘭族人從宜蘭遷移至花蓮新社,定居在LaLaBan山腳下,高聳的山頭是過去族人出海捕魚的返家指標,如今仍是新社噶瑪蘭族人心中重要的神山〪抬頭便是LaLaBan山的新社香蕉絲工坊,日日仰望著精神象徵,背負保存文化、開創未來的擔子,靜英老師說,當時號召族人們一同復興香蕉絲,大家踴躍參與的共感至今仍是難忘,凝聚在這裡,他們不為別些,只為將噶瑪蘭圖騰裡的故事延續,把香蕉絲帶入現代的篇章,替噶瑪蘭畫下新時代的驕傲!
Top
聯絡我們
驗證碼
為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,本網站不支援舊版瀏覽器,
請使用Chrome、Firefox、或 IE11等瀏覽器進行瀏覽。